工业互联网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了“天工云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2023年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全省县级仅两家。建成并获认证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家,网络化改造升级企业3家、7家企业“三化”改造获得省经信厅工业互联网专项政策扶持。总体来说,我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实现了起步萌芽期到逐步成长期的转变。 在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是企业认知度不够。对工业互联网技术认知和接受度不够,对投入产出比的正向预期不明,导致投入转型的动力不足。据统计,我市企业中对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知识十分了解的仅占6.84%,认为“投入过大、收益较慢”的占比50.43%,认为“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占比47.65%。二是缺乏专业型人才。信息化服务的人才体系、资源集成库尚未建立,企业需求与市场需求无法有效衔接,企业在招引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应用专业人才方面渠道不多、办法不多,超七成的企业在数字化专业人才方面都在的缺口。 三是缺乏融资渠道。工业互联网建设涉及软、硬件改造等基础性工作,资金投入较大。而在现有的金融扶持政策中仅以“贷款贴息”“融资租赁”“风险补偿”等“后补助”方式给予支持,对项目实施前置支持的融资政策相对缺乏。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企业宣传力度。在现有多层次、全方位、深覆盖的培训基础上,加大对有意愿、有能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宣传力度,组织专业团队现场问诊、提出方案,明晰企业改造思路和解决路径,做到有的放矢、预期可达。
二是加强人才培引广度。在现有的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中,新增在培养、引进工业互联网方面的相关人才激励政策,给予配套的扶持政策,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服务专业人才充分支撑转型升级的人才格局。
三是提高融资扶持精度。针对企业开展的工业互联网,实行“一企一策”,出台专项金融扶持政策,创新“智改贷”“数转贷”等融资产品,以信用等级精准授信分层额度,减少企业投资压力,激发改造动能。
